日前,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科学院2018年度工作会议新闻发布会上,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介绍,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下简称“先导专项”)实施7年来,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成果,进入科研成果丰产期。其中,包括A类先导专项17项,B类先导专项24项,目前已有10项通过结题验收。
白春礼介绍,先导专项分为A、B两类。A类先导专项侧重于突破战略高技术、重大公益性关键核心科技问题,促进技术变革和新兴产业的形成发展,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B类先导专项侧重于瞄准新科技革命可能发生的方向和发展迅速的新兴交叉与前沿方向,取得世界领先水平的引领原创成果,占据未来科学技术制高点,并形成集群优势。
在“空间科学”“未来先进核裂变能—加速器驱动次临界堆嬗变系统”“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江门中微子实验”“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等A类先导专项中, 自主研制并成功发射了“墨子”“悟空”“实践十号”“慧眼”等系列科学实验卫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学发现和实验验证成果,推动我国空间科学研究进入世界前列。原创提出了加速器驱动先进核能系统方案并建成样机,可使铀利用率从目前的不到1%提高到95%以上,处理后核废料量不到乏燃料的4%。继在子宫内膜再生及脊髓神经再生的临床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通过干细胞定植、分化等,成功帮助卵巢早衰患者迎来了生育的希望之光。通过该项技术,2018年1月12日首例卵巢功能衰竭患者在南京鼓楼医院顺利诞下健康男婴。建成并运行国内首条年产7500支20英寸微通道板型光电倍增管生产线,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大大降低了专项成本,已获得中、美、俄、日4国专利。
在“量子系统的相干控制”“拓扑与超导新物态调控”“超强激光与聚变物理前沿研究”“功能Pi—体系的分子工程”“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等B类专项中,成功自主构建世界上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其速度比国际同行类似的实验加快至少2.4万倍,首次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和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在固体中发现外尔费米子,被美国物理学会评选为125年来对物理学最有影响的49项工作之一,是唯一入选的中国本土工作。首次观测到突破传统分类的三重简并费米子,为固体材料中电子拓扑态研究开辟了新方向。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300焦耳以上能量水平的宽带激光放大输出,激光脉冲的最高峰值功率可达10.3拍瓦,是目前已知的最高激光脉冲峰值功率。通过新材料分子结构设计,突破经典材料体系光伏效率低于12%的瓶颈,被《自然》期刊评述为“创造纪录性的光伏效率”。